前段時間黃曉明再次被推上了風(fēng)口浪尖,因為他參加了一檔由湖南衛(wèi)視傾力打造的青春合伙人經(jīng)營體驗綜藝項目--《中餐廳》,黃曉明任《中餐廳》的店長,但是憑借自創(chuàng)的“明言明語”以及各種奇葩表現(xiàn),被網(wǎng)友冠以“中年王子病”,出于好奇,知行君也破天荒地看了一期《中餐廳》,因為所處行業(yè)的緣故,知行君對語言非常敏感,輕易就看到《中餐廳》菜單上的“貓膩”。
《中餐廳》第三季選擇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陶爾米納,雖然是綜藝節(jié)目,但是作為餐廳,最基本的菜單是必備的,加上身處國外的緣故,一份英文菜單也是必需品,然而這份英文菜單就是尷尬的開始,細(xì)心的網(wǎng)友應(yīng)該也能發(fā)現(xiàn)在菜單第一行中出現(xiàn)的尷尬,上面赫然寫著“CHINESE A LA CATE MEUN”,乍一看并沒有什么不妥,可是細(xì)細(xì)一看發(fā)現(xiàn)“meun”有點不太對勁,這個單詞很明顯是拼寫錯了,把“n”和“u”的位置顛倒了,正確的拼寫應(yīng)該是“menu(菜單)”。
其次,對于經(jīng)常出國的朋友應(yīng)該知道,“軟飲”是西方人士對于低酒精飲料的統(tǒng)稱,比如可樂等碳酸飲料都屬于軟飲,翻譯的時候也可以直接用“soft drink”,并沒有什么不妥,可是《中餐廳》的菜單上硬是把“soft”給拼寫成“sort(類別)”,還有“可口可樂”,對于這個品牌,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它的英文名稱都知道是“Coca Cola”,但是《中餐廳》卻給它來了個混搭,寫成了“Coke Cola”,這些失誤實在是讓人無力吐槽。
至于這份菜單上其他的翻譯錯誤,知行君實在是不想多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回看一次,肯定會發(fā)現(xiàn)不少“樂趣”,今天知行君之所以要吐槽《中餐廳》的菜單翻譯問題,是因為關(guān)于菜單翻譯的問題在很多餐廳都有出現(xiàn),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中華美食走進(jìn)西方人的視線,但是這些美食的英文翻譯卻讓人非常頭疼,讓知行君不免為中華美食的傳播開始擔(dān)憂起來。
熟悉川菜的朋友應(yīng)該知道“干爆鴨子”是一道很爽口的菜品,我們也知道“干爆”只是一種烹飪方式而已,可是它的英文翻譯竟然是“fuck the duck”,看到這個翻譯,知行君想說這個翻譯的人和鴨子有什么深仇大恨,要這么對待它們,對于“干爆鴨子”的英文翻譯,知行君覺得用“stir-fried duck”就能表達(dá)得很清楚了。
還有就是“野山椒牛肉”,這是一道比較香辣的家常菜,它的翻譯是知行君萬萬沒想到的,知行君想著就算沒有翻譯成“Sautéed Shredded Beef with Wild Pepper”,最起碼也得翻譯成“beef with wild pepper”,卻生生被翻譯成了“you and your family”,這個翻譯是什么梗,難道是“吃掉你全家”?這類翻譯真的是刷新了知行君的三觀。
看了這么多刷新三觀的翻譯,知行君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菜單翻譯的正確打開方式,首先菜品名稱應(yīng)該以特色為基點翻譯,特色包括用料,味道及烹飪方法,這樣既避免食客看得云里霧里,也可以讓對某些原材料過敏或者忌口的人一眼看明白,給彼此都省了事兒。
其次也可以直接選用拼音,在一些情況下可以通過這種特色的翻譯方法給國際友人形成一種文化概念,比如我們熟知的“tofu(豆腐)”,這個由漢語拼音演變出來的詞匯已經(jīng)被《牛津詞典》收錄,在最后,知行君覺得中華美食想要走出國門,被國際友人所接受,翻譯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