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yù)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的東晉詩人陶淵明,曾因維護(hù)人格,保持氣節(jié)而不食,其中“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最讓人嘆服,可誰知,時隔千年,作為陶淵明的后人,陶勇祥在喜馬拉雅FM上以昵稱為“90后紫襟”做了一名擁有370多萬粉絲的獨家有聲小說主播,靠著人氣與講故事,月入百萬。
陶勇祥
此事一經(jīng)曝光,網(wǎng)友眾說紛紜,有的網(wǎng)友認(rèn)為,作為名人后代,采用這種新型的方式進(jìn)行賺錢,傳遞的是正能量,讓人覺得很勵志,也有一些偏激的網(wǎng)友覺得:老祖宗不為五斗米折腰,后人卻為了賺錢而拋頭露面做主播,實則坑祖宗。
提起“不為五斗米折腰”,小強(qiáng)覺得有點夸大其詞,史書有載,義熙元年(405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由此可見,陶淵明也曾為養(yǎng)家糊口而選擇入仕,至于當(dāng)時為何不愿為了五斗米而折腰,小強(qiáng)妄自揣測,應(yīng)當(dāng)有以下兩個原因:
1,當(dāng)時,陶淵明已過不惑之年,年華向老,自知前途無望,再徒留官場一年又一年,著實意義不大,不如趁早離去,尚落得自在。
2,深知官場兇險,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橫禍,輕則官職不保,重則連累家人,這樣的先例陶淵明已屢見不鮮,畢竟自己祖上曾是東晉的司馬。
陶淵明
試想,如果在仕途暢達(dá)時,有幾人舍得辭官退隱?即使等到窮途末路時,還想著給自己找托詞,往自己臉上貼金,算是一種精神慰藉,說白了,就是阿Q精神,其實阿Q精神在中國早就源遠(yuǎn)流長了,只不過直到魯迅先生時,才說的更具體形象,說的合乎人意罷了。
無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但是它所傳遞的正能量仍然值得后人去學(xué)習(xí),而作為中國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留給后人的財富是用之不盡的,至于他的后人,采用“做主播”的方式賺錢,并沒有什么“坑祖”只說,只能說,在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他有什么錯呢?
最后,小強(qiáng)為大家?guī)硖諟Y明先生的那首《飲酒》: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
Though my house stands in a man’s world,I hear no horse trots, carts rumble.
Wonder how this is possible?A carefree heart keeps noise muffled
Picking asters by the east fence,The south hill I leisurely glimpse.
At sunset the hill looks so fair,A flock of birds flies home in pairs.
These are pregnant with the life’s truth,But words fail me before I share.
以上由知行翻譯校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