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檔翻譯中文
現(xiàn)代英語進入中國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但是我國真正開始重視英語教育則是在1960年以后,開始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特別是1983年以后,英語在高考中,同語文,數(shù)學(xué)等科目一樣對待,而且在國內(nèi)所有全日制普通大學(xué),除了非英語專業(yè)外,一般均以英語為必修課,而其他外語則為選修課,但是在學(xué)生時代接觸的英語大都是書面英語,這也就意味我們學(xué)的都是“啞巴式”英語,很多人英語過了四六級,但是跟外國人交流起來仍然非常吃力,其中一個因素是因為英語口語表達中,也存在很多俚語的存在。
1 I think so
在一次工作會議上,一位外國同事提出了一個方案,他詢問大家的意見時,習(xí)慣性地說了句:“Is it a good idea ?”,這時旁邊的小王為了表達自己的積極性,不假思索地說了句:“I think so.”其實小王想表達的意思是:“我覺得是的”,但這個外國同事卻一臉茫然地看著他說:“Is that a yes or no?”這時一位旁邊的同事才告訴小王“I think so.”并不是表達“我覺得是/我也是這么想”。
其實我們在學(xué)習(xí)英語的時候,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I think so”的意思就是“我這么想/我覺得是”,但是在英語口語中,“I think so=maybe”,大家都知道“maybe”是一種毫無把握,不清楚的含糊回答,所以小王說“I think so”,那個外國同事才會那么茫然。
2 I'll think about it
“I'll think about it”的直面意思是“我會考慮一下”,其實外國人經(jīng)常用這這句話當(dāng)做拒絕的借口,因為外國人覺得在拒絕別人的時候,如果直接說“NO”,他們會覺得不太禮貌,所以很多人常用“I'll think about it”這句話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愿,所以在逛商場,有的推線員向你推銷時,你可以對他說“I'll think about it”,然后他們就會知趣地離開。其實這種表達在漢語中也是非常常見地,畢竟直接拒絕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更多的人會選擇用比較含蓄,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
其實英語和漢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候雖然我們知道這個詞匯的意思,但是把它放在不同的語境中,它所表達的含義時完全不一樣的,對于翻譯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只是根據(jù)字面去翻譯,那跟機器有什么區(qū)別呢,所以人工翻譯的重要性在于他們會結(jié)合全段語境去進行準(zhǔn)確的翻譯。
最后,筆者想問大家,漢語中有哪些詞匯用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來,卻是另一番意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