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翻譯公司:在當代,中國佛教界愈發(fā)意識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佛教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僧才。北京龍泉寺住持、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學誠法師十分強調翻譯對于中國佛教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地位,他曾講到:“準確、系統(tǒng)、完整地翻譯漢語系佛教經典,可以極大地促進中國佛教在世界上的傳播,帶動國際上研究中國佛教的熱潮,可以說是中國佛教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p>
宗教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語言。在佛陀的時代,為了幫助每一個有緣的眾生走向解脫, 佛陀曾親自示范, 以不同的語言宣講佛法。在南傳巴利文《小品》中,佛陀曾言:“我允許你們, 比丘啊!用自己的語言來學習佛所說的話。”在印度阿育王時代,佛教開始以各種不同的文字向世界各國弘傳,迎來了一次佛教國際化大發(fā)展的浪潮??梢哉f,佛教的傳播史就是一部佛教經典的傳譯史。
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xiāng),佛教在中國文化中深深扎根、廣為流布,并且形成了中國佛教自成體系的華嚴、天臺、凈土和禪宗等中國佛教流派,這一切都與精通外語的佛門高僧嘔心瀝血譯出的高水平漢譯佛典密不可分。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其經文都是西域文字、波斯文字和印度文字。最先為犍陀羅文、焉耆文、龜茲文,后來則是巴利文、梵文,能夠讀懂原文的人極少。因此,佛教譯經家自然就成了佛教傳播的主要承擔者。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佛典迻譯對于佛教逐步融入中國文化功不可沒。
佛教經過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后,在唐中葉走向全盛,成為中國文化三大組成要素之一,深刻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這一局面出現(xiàn)的重要前提正是一大批杰出佛教譯經家的涌現(xiàn),安世高、支謙、竺法護、道安、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凈等法師皆是其中的佼佼者。
佛教傳入中國后,隨著自身不斷地發(fā)展壯大,也越來越對周邊的國家民族產生巨大影響。在中外僧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佛教逐漸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并成功地在這些國家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至今依然興盛不衰,為世界佛教發(fā)展和國際文化交流作出極大貢獻。鑒真為了將清凈戒法弘傳于東瀛,不畏艱難,六次東渡,雖雙目失明,仍矢志不渝,因此一直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衷心愛戴,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與玄奘大師交相輝映的杰出代表。
與中國佛教文化史上這些輝煌的時期相比,今天的中國佛教可謂任重而道遠。在西方國家,巴利文藏經幾乎全部被翻譯為英文,但漢傳大藏經則只有少部分被介紹到西方,而且其翻譯水準不高。究其原因,不是漢傳經典不受西方學者的重視,而是中國佛教自身還缺乏大量高水平的譯經僧才,從而無法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佛教的特質與精髓有效而暢通地向西方傳達,與世界溝通。雖然改革開放后,中國佛教教育體系得到恢復,但由于地域、師資、教學條件等各種原因,佛學院外語教育遠遠落后于普通國民教育。很多法師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就是能組織起精通佛法和外語的僧才,把漢傳佛經更多地翻譯成外文,讓中國佛教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當今信息化的時空因緣為中國佛教的大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佛教界通過多種形式,積極探索外語僧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如通過各種論壇、交流會、培訓班、合作項目、出國深造等形式,培養(yǎng)出了一批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僧才。但是這與走向世界的要求相比還遠遠不夠。中國佛教一定要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 廣大佛弟子要在努力聞思修、戒定慧的基礎上,發(fā)起殊勝的宏愿,為佛教的弘揚與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貢獻最大的力量。
上一篇:深圳翻譯公司 重慶南方翻譯學院300余老師罷課:工資僅三千,年漲百元
下一篇:韓文翻譯工作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