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No fear in my heart 這首歌雖然歌名是英文的,但歌詞中的英文很少,除去一小句“Yo buddy”,就只有四句:
Just let time go on
Your kneeling now stand
With no fear in my heart
God comes into my mind
相比樸樹的其他英文歌詞,意思也簡單明了得多。翻譯如下:
就讓時間向前走吧
你站起身,不再跪著
我的心里不再有恐懼
上帝(神?)走進我的意識(我偏不用“腦海”)
這里面的“God”一般是指“上帝”,但樸樹的這首歌是為電影《岡仁波齊》撰寫的主題曲,而《岡仁波齊》涉及藏傳佛教和朝圣,所以這里的“God”很可能是泛指“神”。
我翻譯這幾句英文歌詞時,不禁想,樸樹為什么要加入這幾句英文歌詞?可能有音樂上的需要,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許跟歌曲名稱《no fear in my heart》有關:為了讓這首歌可以有一個英文名。
當然歌名完全可以用中文,比如“心中無畏”、“無畏之心”或者“無所畏懼”??蓡栴}就在,給人的感覺都有點老生常談的味道。
就像我以前提到過的,漢語里的很多詞語被玩爛了。就拿“無畏”來說,看到這個詞,我第一個感覺竟然是“浮夸”、“Low”……
倒不是說英文就高貴,而是至少目前為止,英文里相對應的詞匯沒有給我這樣那樣的潛意識,它就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心中沒有恐懼”——但是你要是真這樣翻譯,很多人又該挑你缺少文采了。
翻譯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人人都能挑你點毛病出來,而且還都能說得頭頭是道。
所以對我來說,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樸樹會用英文作為不少歌曲的名字,就像同在《獵戶星座》專輯里的另一首“Never knows tomorrow”。
如果翻譯成中文,字面意思就是“永遠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但你這樣翻肯定又不行,別人肯定覺得你這名字太長太土。
所以一定要有文采,比如叫做“明日不可測”或者“未來不可測”。
可問題是,至少對我舉的這兩個例子來說,文采幾乎等同于裝逼、矯情和浮夸,以及老套。同樣的情況,在文本翻譯實踐中也是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