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料翻譯分享翻譯是人類最復雜、最困難的活動之一
“翻譯”它涉及人的認知審美、語言文化素養(yǎng)、對翻譯的認識等諸多因素。翻譯好比寫作。但卻是一項甚至比寫作更難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要求譯者不僅有過硬的英漢雙語功底。還要對所要翻譯的文章背景要足夠的了解、運用各種工具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論證。只要擁有了對文章的了解。才能把握作者的真正意圖。才能做好翻譯的本職工作——傳遞信息。做溝通的橋梁。翻譯不單單只是機械的字詞對照。譯者也不是機器。隨意刪除原文的內(nèi)容是譯者的大忌。關(guān)于具體詞語的翻譯。我通過此次翻譯作業(yè)得到的最大體會是需要做三重工作。依次為確認1.某詞在源語語境中究竟是何含義、是否合適。2.是否存在對等的譯入語表達。3.該譯入語表達在譯入語的語境和文章上下文中是否合適。
翻譯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從語言文字功底到知識背景。處處都在考察我們的能力。每次做完一遍翻譯。都感覺自己元氣大傷。不過。做完翻譯之后的成就感也是其它所不能替代的。翻譯是一個不斷磨練、不斷超越的過程。一篇翻譯并不是說一次做完就了事了。它是在一次次修改中逐漸完善起來的。
做好一篇翻譯。需要理解、分析、調(diào)查和表達多種能力。是對作者語言和判斷能力的綜合考驗。但每次翻譯最深刻的感覺就是。譯者英語水平是基礎(chǔ)。也是最關(guān)鍵的因素。因此。翻譯水平的提高是腳踏實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個翻譯工作者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把翻譯看作改建工程。將中國式的廟宇(中文)改造成西方的教堂(英文)。整個過程包括批判。拆除。清理和重建。筆譯比口譯更費時。更耗力。對譯者的要求也更高??谧g因為有時間壓力。所以對譯文質(zhì)量的要求不是很高。更看重的是平穩(wěn)流暢與否。以及信息量。不需要使用華美雋永的詞語。不需要搭建復雜精妙的結(jié)構(gòu)。所以以前聽一位資深口譯員說過。如果把口譯的譯文記錄下來。那這個文本是不能見人的。而筆譯就不一樣了。要精雕細琢才行。因為譯者往往不是該領(lǐng)域的行家。所以小到一個字。一個詞。大到一段話。一篇文章。都要有質(zhì)疑的精神。并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展開調(diào)查與考證。翻譯非文學類文章。尤為艱難。為了確保專業(yè)性和精準度。不得不在下筆之前做大量的調(diào)查和研究。將自己打造成該領(lǐng)域的準專家。翻譯的過程好比排雷的過程??疵恳粋€字、每一個詞的時候都要慎之又慎。要一個一個將地雷找出來。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作的過程。事實上。翻譯的擔子并不比原作者清。在原文不明了的時候翻譯還要承擔起調(diào)查、論證、闡明的任務。這是一個既費體力又費腦力的過程。但是就像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出經(jīng)典的作品一樣。翻譯通過不懈的努力與探索也終究可以踏入藝術(shù)的殿堂。正所謂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翻譯上的成就也只能依靠譯者孜孜不倦的探索與研究。翻譯既是一門藝術(shù)。又是一門科學。既需要像科學工作者那樣仔細調(diào)查、小心求證。又需要擁有藝術(shù)家那樣的激情和靈感。翻譯說來簡單。只要理解了原文。再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即可。然而。翻譯的理解不同于普通讀者的理解。目的不是獲取信息。而是對原文進行全方位的剖析。非“掘原文三尺”而不罷休。翻譯的表達也不同于寫作的表達。魯迅就說過。翻譯比寫作更難。寫作時不會的可以繞過。翻譯卻不行。更何況表達的載體并非母語。翻譯其實和演員很像。都是在不斷變換著身份和心境。去揣摩體會他人的情感和意 圖。演員通過表情、眼神、肢體語言等形式再現(xiàn)角色。而翻譯則是依靠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閱讀平行文本就是為了醞釀情緒。體會native speaker在談論這樣的問題、表達這樣的情感時是怎樣運用句子結(jié)構(gòu)、怎樣起承轉(zhuǎn)合的。余光中說:“翻譯如婚姻。是一種兩項妥協(xié)的藝術(shù)。譬如英文譯成中文。既不許西風壓倒東風。變成洋腔洋調(diào)的中文。也不許東風壓倒西風。變成油腔滑調(diào)的中文。則東西之間勢必相互妥協(xié)。以求‘兩全之計’。至于妥協(xié)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應該多讓一步。神而明之。變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依著自己的修養(yǎng)了?!弊g者未必有學者的權(quán)威,或是作家的聲譽,但其影響未必較小,甚或更大。譯者日與偉大的心靈為伍,見賢思齊,當其意會筆到,每能超凡入勝,成為神之巫師,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譯者獨享之特權(quán)。——余光中